白色旅館分章閱讀 1

D.M.托馬斯 / 著
 加書籤  滾屏 朗讀

旅馆》作者:[英] D.M.托马斯

记邮件找地址: dz@HEANSHUS.COM

简介:

安娜女士因迷惘和饥渴而患歇斯底里症,经常现幻觉,甚至梦。神病专家弗洛伊德由此判定,安娜女士的梦是通往其潜意识的门,梦里所切都是愿望的足,渴望回到最初的旅馆---那个想象中的安全避难所。

是谁?”俄狄浦斯的问题千百年类王国里回。在安娜女士寻找迷失了自的旅途中,弗洛伊德是向导。

D.M.托马斯阅读弗洛伊德与荣格的通信时产生灵,暇想师徒两如何分扬镳,先写首题为《维也纳、苏黎世、康斯坦茨湖》的小诗,又繁衍为小说《旅馆》。安娜•丽莎的原型是弗洛伊德的子欧斯特•琼斯在弗洛伊德传记中提到的位女病,弗洛伊德曾为神分析,并从中知悉与自己子有段恋

小说旨在通书写安娜的生际遇,探讨生命的价值与,探讨生的“荒谬”与“命运”,或者是“荒谬的命运”,种萦绕每个思索着的灵可逾越的荒谬。

个善良的女独自面对两个险恶的世界

译者序

英国当代诗、小说家、翻译家唐纳德·迈克尔·托马斯最著名的小说《旅馆》(1981)早已译为多种语言。2003年,中文译本在中国陆首次付梓。作为读者兼译者,为工作终于完成到欣,同时也为作品中女主公的悲惨结局黯然神伤。

1

托马斯生于1935年,曾在军队里兵役,入牛津学(英文专业)读书,1958年获文学士学位,1961年获文学硕士学位。起初是以诗份登文坛的,其诗篇描写、科学幻想、家乡康沃尔郡的风土。评论家们度评价《与种种另类亡》(1975)、《月之旅》(1978) 等诗集中对亡、等永恒主题的探讨。的文学翻译实践对的创作产生了很影响,其是迻译的俄罗斯女诗安娜·阿赫玛托娃的作品。托马斯在1979年版的第部小说《吹笛子的》中的主公即以阿赫玛托娃为原型。第二部作品《诞生石》(1980) 仍是部幻想小说,以是《旅馆》(获得1981年度“布克奖”提名)。托马斯将梦式的幻觉与对弗洛伊德神分析学的演绎有机地结起,叙述弗洛伊德的病丽莎·厄尔德曼因迷惘、饥渴患歇斯底里症。弗洛伊德几经周折才治愈的心灵创伤,但是幸福的子转瞬即逝,几年在1941年发生在乌克兰的针对犹太屠杀中悲惨地去,这悲壮的归宿正是正常时多次在梦境中预见到的。作者充分发挥自己的诗才能,用诗的形式写小说中梦的那部分。

旅馆》之的几部作品里的均或多或少生活在幻觉之中,其是“俄罗斯之夜四部曲”:《亚拉拉特山》(1983)、《燕子》(1984)、《斯芬克司》(1986)和《峰》(1987)。托马斯的近作有《共卧同眠》(1990),《飞入巢》(1992)、《带着笔记本电脑的女》(1996),《夏洛特——简的最旅程》(2000),等等。

旅馆》获得批评界和读者好评,它优美的抒笔触、独心裁的叙事技巧和刻的思辨意义都令为之倾倒。有评论家认为《旅馆》的版是当代小说史的盛事,还有将此书与索福克勒斯的作品相比,说它已达到叙事艺术的最境界。

作者在叙事程中有意将事实与虚构混为谈,用自己的话说,这是个神话。历史与的幻觉结成为神话,即“以诗意盎然、的方式表现被掩盖的真理”。妨把这部神话式的小说视为座重重叠叠的迷宫,首先是语词构筑的第重迷宫,读者在中间艰难跋涉,入事实与幻觉混淆在起的第二重扑朔迷离的节迷宫,最等待着的是第三重迷宫,也即弗洛伊德在“序曲”中的封信里提到的、歌德所说的“中的迷宫”或 “心的迷宫。”“迷宫”实为阅读或解构此书的关键词。

廷作家博尔赫斯对各种形式的迷宫有独钟,但是也明智地认识到为地构筑座迷宫“是令能容忍的事,因为混沌和奇妙的事只能帝之手。”1 在另篇小说中又断言:“世界本就是迷宫,没有必再建座。”2

旅馆》中,语词迷宫是典型的造迷宫。读者无法判断孰真孰伪,因为语词所表达的只是对事的描述,而并非事。柏拉图在《裴德若篇》中记述苏格拉底讲到个关于文字的故事:古埃及国王欣然接受神奉献的种种发明,诸如天文、地理、算学等,唯独谢绝神创造的文字。苏格拉底对文字的信任是西方传统哲学思想中言语/文字二元对立的理论基础,也就是褒扬头言说、贬低书面文字的所谓“语音中心主义”之滥觞。然而,文字是种与现代共存的必之恶,们发现,即使是责难文字的主张也只能充反讽意味地以文字形式表达。文字仍旧是主与客、主观世界与客观存在之间的中介。在文学作品中,记述头言说也成为书面文字,它的可信亦值得怀疑,但它仍在引导读者入事实与幻觉混淆或有意隐匿事实的节迷宫。老子说:“信言美,美言信。善者辯,辯者善。”读者会看到,《旅馆》中乏姑妄言之的实之词,如女主公对弗洛伊德陈述自己的早年生活时往往会隐瞒最重的事实,曾几次修正自己与恋往、夫的暧昧关系中的节。而弗洛伊德治愈丽莎的努实质也正是语言的牢笼,把被化的客再度分离,重新确立平静、清澈如的自然心

“以心传心”无疑是往中逃离语言牢笼的最佳方式,可惜这是本无法实现的理想。类只能退而其次,用些辅助手段探究隐于言语表述之的事实真相,弗洛伊德创立的神分析学首先即是这样种行之有效的探究类意识真相的手段,其次才是种治疗歇斯底里症的医学方法。它引导病于“潜意识”或“无意识”的思维活提升至“意识”层面,从而增对自的了解。“无意识”的心理活非常复杂、玄虚,往往通梦幻的形式表现。因此,丽莎诡谲乖张、经伪装的梦境也是读者须同神分析医生起面对的第三重“心的迷宫”。

2

如今年龄在五十岁的读者概仍记得个世纪七十年代以其是文革期间)在中国陆风靡时的号“改造主观世界”,或曰“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笔者觉得,借用这政治意味很强的术语可以恰如其分地解读丽莎·厄尔德曼悲惨的世,生简直是努“改造主观世界”的实践程。最,已获胜的却被量强、无比恶的客观世界败。这里的所谓客观世界是的意志摆布的客观存在;所谓主观世界也即是被主知、却所知的主观存在。考察漫类历史,们会惊奇地发现在化、工业革命、科技关的作用可以创造种种匪夷所思的奇迹:移山填海、建起楼、设计无所能的计算机件、制造的航天器但是仍像先辈样,无法洞悉近在咫尺的邻的想法,也仍时会对自的存在到困、会丧失“理”,也即常所说的“发”。由此看,二者孰难孰易是显而易见的。同客观存在的“世界”相对,德谟克利特说,“个小世界”,这个小世界是无所在、无所能的的思维王国,而且它往往会以 “理” 丧失的非理的形式现。弗洛伊德主义或神分析学的功绩是“在医学思想中恢复了与非理对话的可能”3。神分析本也是“种非理验,而这种非理验恰恰是在现代世界中心理学的意义直加以掩盖的。”4

的意志有坚定信念是文艺复以降西方思想史的重组成部分。希冀充分实现自的意志、借弘扬理和发展科学使生活得更美好是西方萦怀的理想,它能否实现却也在其的各个历史时期断受到质疑,如此书中描写的德国法西斯对犹太屠杀、苏联以肃反为名行的规模政治迫害是作为理失败的隐喻现的。作者似乎在暗示理的成功完全有可能被用于违背理恶目的,最终仍以理的丧失结束这循环。

弗洛伊德又提“三部格结构”的理论,认为格由本(id)、自(ego)和超(superego)构成。本与无意识样,是非理层面的受、生活的本能量,它往往独立存在、受意识支。弗洛伊德在1920年版的《超越享乐原则》中认为,本由“生存的本能”(即里比多)和“亡本能”构成。“生存的本能”为提供生活的,“亡本能”则通侵犯、破、毁灭等行为表现。丽莎的神病就是个两种本能发生冲突的实例。弗洛伊德总结

破解的年说对的怪病成因之时,开始把的病亡本能理论联系起。在思考左右安娜女士命运的悲剧的自相矛盾程中,尚未完成的论文《超越享乐原则》(1920)中的些朦胧的观点觉成型。有比足里多的强烈,同时又有种专横的、在自己的欢乐之井的源头毒的愿望,这是理解的量。

再把安娜女士视为因病与常同的女,而是个歇斯底里症患者,的病夸并强调了生存本能与亡本能之间有普遍意义的对抗。

“正像神维纳斯照镜子,看到的却是美杜莎的张丑脸。” 弗洛伊德仔的这两张脸代表(Eros)与的愿望(Thanatos)的锋。丽莎承认“的事就想到了,有时候会同时想到这两件事。”在第部“唐璜”、第二部“盖斯廷记”中十分幻想均笼罩在可怕的亡威胁之,为欢悦的事总是与洪灾为伴,而的时刻也就是朋友或熟之时。弗洛伊德从丽莎难以超越特有的自伤害病行为中得到启示,认为“生存本能”和“亡本能”的锋是类社会的普遍现象。

在第三部“安娜女士”和第四部“疗养地”的部分章节中,弗洛伊德对丽莎受病心理的折磨的解析占去小说的很篇幅。最终运用自己独到的理论揭穿丽莎隐瞒事实真相、误导分析医师的企图。在说明弗洛伊德的神分析方法的确科学、有效的同时,小说作者似乎也明确指也只是种试图把可琢磨的类心灵的理方法。作者两次引用赫拉克利特的话:“的灵个遥远的国度,无法接近、无法探访。”这仅表达了对弗洛伊德理论的保留度,也将刻的悖论展现在读者面,即非理因素也必须借理探究、表现,真正的“痴说梦”在现实生活或文学中是排的、无法知晓的,因此也是没有的。“所以文学可以表现非理、甚至反理的活,但文学作品必须是乎理的、可以理解的。”5 因此,无论是将病于“潜意识”或“无意识”的思维活提升至“意识”层面,还是借助言语将它晓示,都是种必然之恶。

作者在第四部“疗养地”结尾突兀地把笔触由女主公的心转向于其中的现实世界。丽莎康复在意利结识的乌克兰维克托在鳏居多年、经历了30年代初苏联的经济困难时期婚。当时已移居美国,在维也纳无所事事,终于还是耐,同意去基辅同维克托结婚,帮照看年幼的科尔亚。这时的苦难才真正开始:先是无辜的丈夫在肃反运中被捕、随即在劳改营里;接着和孩子遭到歧视、被逐家门;以德军占领基辅,和几乎所有犹太起被杀。

3

评论家们赞赏托马斯对纳粹在基辅郊区的巴比亚溪谷屠杀犹太的描述,那是二手的、是以史书为依据的。在小说的版权页注明在第五部中对阿纳托里·库兹涅索夫的纪实著作《巴比亚》了“互为文本” 式借用,其是里逃生的迪娜·普罗尼切娃的证词。将这两部书番对照,读者会发现托马斯借用的仅仅是基本历史背景和名、地名,许多段落简直就是逐字照搬阿纳托里的史书。由此看,这些段落更像热奈特所说的互为文本中的“抄袭”,而仅仅是“共存”式文本:

旅馆》:“ 件可怕的事发生了:个头条肮脏头巾的老突然从个院子里冲把抢丽莎的箱子又跑回去。丽莎和科尔亚尖声着分开群追到院子门,但是院墙面走两个孔武有的男拦住了路。这两的行李堆积如山。”

《巴比亚》:“这时,个看起很刻毒、头条肮脏头巾的老冲到路把抢了年纪的犹太女的箱子又跑回院子里。犹太女尖声,但是几个孔武有的男站在门去......院子里摆着的东西。”

旅馆》:小丘吭,们全吓傻了。丽莎的目光简直离开眼演的这幕惨剧。队接队地踉跄从那两行士兵中间走,尖,流着血,每个又被警察抓住再揍顿、剥光。这断重复,有些在歇斯底里地笑,有些在几分钟之就衰老了......就在(索尼亚)被扒光、再杀的这短短的几分钟乌黑的头发完全得灰了。

《巴比亚》:迪娜走到小丘那家都吭,们被吓傻了......队接队地踉跄从那两行士兵中间走,尖着,被打得头破血流,每个又被警察抓住再揍顿、剥光。这断重复......有些在歇斯底里地笑,眼看到几个的头发,就在们被扒光、再杀的这短短几分钟

显然,《旅馆》中的丽莎是以《巴比亚》中那场屠杀的唯幸存者迪娜为原型塑造的。丽莎仅未能幸免于难,在临还遭到个有倾向的法西斯分子强还用刀戳。托马斯的自由发挥是与小说半部的病幻想相呼应的,暗示丽莎去之经历了搐、放松,搐、放松”。在托马斯的笔断被书写的史料与历史历者的密结,使历史获得新的、独立于文本之外的生命。

为了保全丈夫维克托违心地“揭发”同事,但在的政治运中仍免覆灭的厄运。和丽莎的惨令笔者联想到萧洛霍夫的《的遭遇》中索科洛夫的命运悲剧,只是丽莎的遭遇更为之扼腕叹息。颇意味的是,这个弱女子的无私和心恰恰是致的原因。没有的犹太血统,倘若接受邻居柳芭的建议让孩子随柳芭走、自己置事外,或是向那个萨克示证件自顾自地走了之,本可躲劫难。的悲剧既是命运悲剧,也在某种程度格悲剧。太善良,本无法独自面对两个险恶的世界!

难想象,另个善良的、柳芭的丈夫万尼亚的结局是以真实事件为基础的,类似的节对于许多读者是似曾相识的。狄更斯的《城记》中个弱风的青年女裁缝遭诬陷,被推断头台。临刑:“共和国将们穷这么多好事,如果能为愿去。”作为个普通劳者,万尼亚“被捕、被判刑只是由于对个顾客发,说活用的材料质量低劣。”们悟到这是另个悖论,万尼亚被迫害究竟是理的还是非理的行为?即使是以革命的名义施行,的嗜血行为能够改质吗?

丽莎、柳芭、万尼亚、索尼亚这些无辜的善良的厄运无例外地向读者展现世和心的险恶,于是托马斯最把丽莎和其牺牲者混地称之为“营地”的地方,那里可能就是现代犹太的家园以列。而“迦南”、“埃玛斯”、“约旦河”、“沙侖的玫瑰”等字眼令联想到《新约全书》。既然弗洛伊德的神分析只能的心灵创伤,却无法平息世的纷争,第六部“营地”中渲染的基督的博神无疑是作者的理想。的救赎之是用类似于宗般执着的之间的理解和宽容替代弗洛伊德主义、战胜种种偏见。复活的丽莎愿地说:“认为只存在某种形式的,就有希望得到拯救。”这个“营地”是间天堂,丽莎的病治而愈,于是立即投到救治断涌入这个避难所的伤病员的工作中去。有讽意味的是,通篇充苦和血腥味的《旅馆》竟是以“开心” 这个词结尾的。

其实,读者在半部书中本看丽莎的经历与在巴比亚溪谷被纳粹杀害有何逻辑的必然联系。书的半部几次提到丽莎有特异功能,能预见未。折磨的左侧部和骨盆的慢仅是无意识对施行的惩罚,也是对若巴比亚溪谷屠杀的预见。彼时丽莎被子弹中、奄奄息,个纳粹警察的这两个部位,结束了苦。这种颠倒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打因果关系的叙事本即是非理的。

4

旅馆》在技巧别开生面,堪称是部表现现代主义语言技巧的实验小说,即“关于小说的小说”。它的作者足于讲述个常规小说中的故事,却采用些叙事技巧引导读者注意故事是如何讲述的,而让读者参与故事的阐释程。

小说分别由同的叙事者讲述,们以自己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世界。

部“唐璜”是超现实主义的第称叙事(诗),叙事者(小说中的小说的作者)安娜(丽莎)无所知。任凭自己被无意识引导,在没有时间和逻辑的幻想王国里驰骋。正如“序曲”中萨克斯(弗洛伊德的子)在给弗洛伊德的信中所说:“的幻觉使然想起类始祖因果而堕落的伊甸园,那并非没有亡,由于时间尚存在,它们也就没有什么意义。”

第二部“盖斯廷记” 是第称叙事,叙事者安娜(丽莎)应弗洛伊德的疏理的诗梦境。非理在向理渡,试图解释种种奇怪现象的成因,时间也现在意识中,管有时以“存在”的状存在。时间在这里纯属丽莎的心世界:“清现在是什么时候了。傍晚路迅跑的时间如今专为黑暗中终夜开眼的科亭太太止步。对于酣客们、对于楼的储藏室里的者、对于这对恋而言,时间存在,只是存在的方式同而已。”

第三部“安娜女士”是现实主义的第称叙事,叙事者弗洛伊德对病荒诞经的故事的行分析,意发掘种种象征的意义,如“旅馆”代表“”、“洪”和“灾” 代表“”。

至此,作者带领读者入弗洛伊德展现的病生活中因果关系清晰的理世界。崇尚理的读者或许会想当然地认为弗洛伊德的解释比病自己的解释更中肯,会自以为已知晓神创伤和源。

第四部“疗养地”仍是现实主义的第三称叙事,但更为可信。自此叙事者颠覆了读者自以为已知的想法,同时也暗示神分析并非万能的灵丹妙药。安娜在给弗洛伊德的信中说多年未复发的病又发作了,而且并没有对弗洛伊德完全说实话,虽然度探心,“到达谁也曾探究度。”“很歉,没有告诉您早就写成了《唐璜》。觉得那并。但是决心告诉您其些骗局,您可能因此认为这部病例研究需修改,甚至放弃。如果这些谎言和半真半假的陈述致使您憎恨能怪您。”

第五部“昏的车厢”以第三称叙事复述历史(应视为由托马斯与迪娜著,因为托马斯在作品中段采用了的证词),叙事者先透科尔亚和安娜的视看事入全知视角。女主公的惨令读者步质疑弗洛伊德的理论,有讽意味的是,的病、呼困难的症状以及特异功能只是使预见到自己临遭受的蛮折磨。

超现实主义或魔幻现实主义的第六部“营地”中再度现第、二部中曾(莱昂哈特少校在这里被的侄莱昂斯中尉取代)和神秘意象(黑猫、乌鸦、玫瑰、松树等),这里的世景观也与第部中的描绘相似。这是个认识论陷阱,至三部使读者加对丽莎和的烦恼的理解,四至六部则又愈发使解,小说以神秘主义始,又以神秘主义终。丽莎辈子都生活在的“似曾相识”的错觉中,如“堕(坠)落”的意象在书中多次现。第、二部中都有缆车堕落的描写;丽莎又在第三部中坦因在练功里摔倒流产(英文中 “摔倒”与“堕落”是同个词,即fall);与男朋友发生关系、怀都使觉得自己已“堕落”;第四部中被取代的维拉摔了胳膊;而最的“堕落”既是字面意义的又有象征意义:“觉得坠落的程似乎延续了很久、很久,也许这是个很的山谷。落在谷底时失去了知觉坠落在片血海之中

现代主义常采用的艺术形式是小说。汉斯·伯顿斯认为:“现代小说将从西部小说、科幻小说、文学以及其它切被视为次文学(sub-literary)的文类汲取养分。它将填平英文化与众文化之间的壑。”6 这部小说与心理小说、成小说、传记、忏悔录等次文类发生相、相融的联系,在定程度实现了“雅俗共赏”。

绝并摒弃真与伪的二元对立,这正是现代主义的本论思辨方法。“在哲学和批评理论中,‘现代主义’这个术语适用于正在行的各种争论中的许多概念、方法和立场,但是其中最有意义的是关于真实与非真实之间说清、明的联系的,也即对意义、真理和历史的建构,以及主和同所带的种种错综复杂的问题。”7

袁洪庚

大家正在讀